年,费孝通先生离开伦敦,但留学归来的学术之路并没有理想中的那般顺利平坦。“那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一年,我的家乡已经沦陷,原在沿海的各大学都已迁入内地。所以我只能取道越南回国,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大工作”。时事动荡,战火连连,家乡沦陷,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报国之路显得异常艰难却又别无选择。战火中的学术环境是偏僻而孤立的,生活环境自然也比较恶劣,“当时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使个人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而我又在1940年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们在呈贡的农村里赁屋而居,楼底下就是猪圈,生活十分艰苦。”[4]迫于生计,费老用写作来换取稿费,穷苦的日子成了多产的时代,费老就这样在学术路上颠簸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环境得到稳定和改善,费孝通先生便于1957年重返江村,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来发现和解释当时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然而,事与愿违,费老提出的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副业的主张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招来了众多非议,这一主张与当时农村“以粮为纲”的口号相悖,他随即被卷入了盛行于时的政治运动。“反右”斗争中,费孝通先生被划为“右派”,学术研究的权利自此受到剥夺,直至“文革”结束。对于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而言,这该是多大的重创,又该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近20年的学术研究就这样被冻结了,其间的痛苦与艰辛只有费孝通先生自己知道,我们这些后辈只能尝试着去想象和体会一位报国心切的学者所经受的折磨了。
年,费孝通先生恢复了名誉和生活,蛰伏了二十几年的心马上又投入到农村的调查研究中,开始了晚年的社区研究历程。之后的学术道路要平坦的多了,但遗憾的是青春不在、廉颇老矣,费孝通先生的年轻时代在动荡、曲折和艰难中远去了。更为重要的是,费老矢志不移,他将自己的晚年依然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发展,社区研究、民族研究、文化自觉,到了九十多岁高龄依然如故,费老为自己的学术人生划下了圆满的句号。纵观费老的人生报国之路,艰难曲折多,顺路坦途少;奉献给社会的多,得之于社会的少。
学术人生的不变主题。在70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中,富民强国始终是费孝通先生学术人生的不变主题。从二十岁求学的青年到九十多岁高龄的老者,费孝通先生从未改变富民强国的人生追求,这是他唯一和永久的梦想。有一篇新华社的报道是这样评价费老的,“从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到声名卓著的耄耋老人,他的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写一篇’的工作和研究方式,造就他成为我国乃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走一趟,写一篇’的众多学术和研究成果,饱含他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奉献的满腔热诚、智慧和心血。”
在富民强国的主题指引下,费孝通先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思路,扩大时空维度上的研究范围,逐步探索出推进中国农民脱贫致富、更加富裕、全面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综合其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富民强国的学术研究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研究主题分别为:如何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如何让农民富起来;不同区域如何共同致富;各个区域如何联系起来;富裕之后怎么办[6]。可以看出,五个阶段的研究主题层层递进,不变的是富民强国的理想和主题,变化的是民富国强的水平和层次,这充分展现了费老研究思路的逐步扩展和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70年如一日,费老辛勤地奔波在富民强国的道路上,他说:“如果我的想法和看法能够得到证实,能够成功,能够实现,我是很高兴的。”[7]70年的学术生涯奉献给了人民,费孝通先生从实见证了中国近乎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事实证明,费老关于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想法和看法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他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未来方向,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贡献。今天,当我们这些后学再度回味费孝通先生的学术人生的时候,不得不为之而折服和赞叹。动荡的年代中,费孝通先生为何能如此坚定地走完一生呢?答案或许在于,费老将学术和人生完美地融合了!社会学理论是用来解释社会的,也是用来解释自己的:费老在认识社会之前,首先认识了自己;在为社会的发展定位导向之前,首先是为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和导向。只有准确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人生才会有不变的目标、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行走。费孝通先生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诠释着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哲理,那便是认识自己、认识学术及其价值,将学术与人生融为一体。费孝通先生的贡献是学术的、社会的,也是人生的;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