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中国市场上的部门货币及法律问题

  

  我们再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各位都上淘宝网,现在多少人在上淘宝网?已经有4亿人,每天交易额是多大?20亿元,增长速度比移动电话的客户还要快,可能在今年年底,客户会涨到6亿到7亿,交易额变成50亿,甚至是70亿,明年经过整整一年,2013年还要翻番,中国有多少年轻人,45岁以下的人都在加入淘宝网,淘宝网是什么?支付宝是第三方担保支付,在网上卖了,能不能收到钱,不知道,网银是只要淘宝网的客户才能互相买卖,货只要你发出去了,就能记录,过了一定日期,不给制订,给会扣钱的。美国网上还是用信用卡去付,开专门的网站,开了以后,在上面买东西,必须把信用卡先告诉他才能开通,不给信用卡号码,把不给你开的,非常非常奇怪,而且我用中国银行的卡给他,他不用,国际的卡才能用,人家非常的害怕,无形中就被人刷了,不动不行,完全都是这样的。我们不行,我们现在提供了我们银行不能做,网银为什么不能用银行卡支付?也可以,但是没有第三方担保的意义。


  

  最后,我简单归纳一下。第一,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货币大规模的被各个部门圈起来的情况。但是他们不是银行,也很少有法律来规定,也没有监管部门来监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垄断信用会导致部门货币。第三,部门货币已经很常见了。第四,部门货币的发展或许有利于市场繁荣,也确实是如此,消费繁荣起了很多的便利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金融关系非常的复杂,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会很大,我们在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他有利的一面,发生爆炸的时候,风险会涉及到更多人的问题。第五,法律上必须要跟进,参照信用卡的办法,商业银行法的办法,权利和责任、风险挂钩,使他们对等,一旦出现问题,法院也有办法去管理,否则就会很麻烦。


  

  以上这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很不成熟,属于抛砖引玉,尤其是经贸大学,金融贸易法律知识很强的,我说的话题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现在浸染到这个环境当中,我们是否可以重视?可能会比我们的一些概念研究更有用,解决问题,就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因此我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供大家交流。欢迎大家批评!谢谢。


  

  提问与回答(略)


  

  王军:按照惯例,我来做几句点评,谈一点感受。今天我们荣幸地请到了大师级的吴志攀老师。今天吴老师谈的很具体,使我想到“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这儿我想发几句议论。像吴老师这样的权威学者,在做了20年或者30年的学问之后,究竟是应当重点研究抽象问题呢,还是应当研究比较具体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请过苏力老师,谈的话题也非常具体。所以我想到了这个问题,即胡适在当年说的:“多谈点问题,少谈点主义”。这确实是我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想问吴老师:在金融学界召开的纯粹业务性质的会上,您谈法律问题还是金融业务问题,即业务问题您谈不谈?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潘维大教授来我们论坛时,对实务方面的问题也谈,例如谈了转基因技术的采用对现在保险业的影响。这是很具体的问题。其实谈抽象的问题也可以使我们有收获,具体的问题也使我们有收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我现在还是抱着一种好奇心,能不能说搞金融法的人,他的思路是比较具体的,因为金融一定要解决具体问题,谈的太抽象了,就没有人听你讲了。还是吴老师您个人喜欢谈较具体的问题?或者是,北大的老师,一般比较喜欢谈具体的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