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侦查学史视野下的我国侦查法制化探讨

  

  3.完善侦查学科体系,推进侦查监督法制化


  

  缺少侦查监督理论的侦查学科体系是不完善的学科体系,历数已版侦查学著作,很少涉及侦查监督理论。以侦查学史的视角考察侦查发展过程中监督理论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推进侦查与监督的完美结合是我们一个可行的选择。为此,通过侦查学科对于现行侦查监督的研究,即以内部监督为主,辅以检察机关的监督的侦查监督体系的探究,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以外部监督为主的司法令状制度。根据目前现状,可先确立检察机关对强制侦查行为和强制措施实施审查批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实现法院对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


  

  4.以侦查学史的研究和侦查学科的建设促进秘密侦查等侦查措施法制化


  

  秘密侦查措施贯穿了侦查发展的历史,在侦查学科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秘密侦查有主动性、秘密性、侵权性、程序性、技术性与策略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相对于公开侦查措施来言,具有更大的侵权性。从历史的角度考量,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秘密侦查缺乏合法性,使得秘密侦查手段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通过秘密侦查手段取得的证据也很难得到法院的认定。而我国目前对于秘密录像、秘拍、监听、秘拘秘捕、诱惑侦查、手机监控以及秘密力量的使用等秘密侦查手段缺乏相应法律规定,对其手段的使用程序仅有部分部门规章予以规制,秘密侦查手段的使用带有很大随意性。为此在侦查学科关于秘密侦查理论的支撑下,根据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要求,对秘密侦查手段按照秘密侦查措施侵害强度的不同,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手段予以建构,既发挥其侦查破案的效能,又把其使用范围和对人权的侵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作者简介】
宋蕾,单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陈涛,单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注释】《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035页。
杨鹤皋、李少倩、戴守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大百科全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47页。
《辞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39页。
王青林:《略论科学技术法制化—目标及实现途径》,《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5期。
胡志军:《我国当前侦查法制化工作探讨》,《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月,第2期。
王国民主编:《现代刑事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3页。
王国民主编:《现代刑事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3页。
王国民主编:《现代刑事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5页。
[美]尤金·B·布劳克:《刑事侦察百年奇观》,群众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10页。
拉·别尔金:《刑事侦查学随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34页。
陈永军陈建东:《论侦审一体化》,载《公安研究》1997年总第55期。
马洪根:《中国侦查史》,群众出版社2007年四月第1版,第374页。
本部分内容参考徐立根教授《百年侦查》,载自《侦查论坛》第1卷,2002年9月第1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1版,第103页。
张建明、蔡炎斌、张丽圆主编:《公安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4页。
李奋飞:《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于《法学家》2009年第1期,第96页。
本观点参见陈瑞华教授的《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研究》一书。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