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习以为常――我们在WTO打官司

  

  开庭的时间到了,大家慢腾腾、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湖边。


  

  专家组主席欢迎大家回来。他一般会首先问,双方是否有互问的问题。看到双方代表团团长“呆若木鸡”或“摇头晃脑”,主席宣布直接由专家组提问。主席知道,当事方一般不会直接提问,以免给对方提供在专家组面前多嘴的机会。此外,双方也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尽量为专家组“释疑解惑”。这样,“双方互问”就变成了专家组主席的例行公事了。


  

  专家组面前有长长的问题单,三个人分工提问。有的问题是对双方的,有的问题是对一方的。有时候,在一方回答完毕后,另一方会将小木牌竖起来,主动要求发言。当事方发言时,都是看着专家组,表面上是回答专家组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了双方辩论的感觉,因为对于同一个问题,双方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答案。看着双方你争我抢,唇枪舌剑,专家组成员们半躺在椅子里,微笑着,心中一定非常得意。观点正面碰撞,这正是他们预期的开庭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澄清问题。为了让大家畅所欲言,他们一般会在开始提问时安慰道:这些问题会在开庭后发给大家,答案以书面为准。


  

  我们聘请了最好的律师。他们平时起草文件,开庭就负责回答问题。这种现场辩论式的工作,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水平,而且需要丰富的诉讼经验。因此,与美国的案子,我们聘请华盛顿的律师,而与欧盟的案子,我们则聘请布鲁塞尔的律师。他们常常为案件组织三、四人的律师团队,从资深律师到律师助理,从高级顾问到主办律师,形成黄金组合,群策群力,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开庭多了,我们渐渐发现,不同案件,坐在专家组两侧的秘书处法律助手有非常不同的表现。有的秘案件书跑前忙后,一会儿给专家组递纸条,一会儿向专家组耳语。有的案件秘书则悠然自得,不慌不忙。这并不是因为有的秘书性格活泼,有的秘书性格内敛,而是因为有的专家组弱,有的专家组强。弱势专家组,要么由于对案情研究不够,要么由于对开庭程序不熟,时刻需要秘书们的“指导”。秘书是专职的,天天干这一套,对个案所花时间极多,自然有主意。但对于强势专家组,情况则大为不同了。他们要么是资深人士,要么是业内专家,对所有问题都有主见,当然不要秘书们费心。开庭是公开亮相的场所,谁有实力,谁就有发言权;身份、地位、资历等等虚名,在庭上全无用处。


  

  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当事方。别看双方代表团都有十几号人,把屋子占得满满的,但到了答问阶段,各自只有一两个主办律师发言,其他人都只有听的份。谁下的功夫大,谁就有发言权。这是铁律。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