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信息财产的法律保护与大陆法系财产权体系之建立

  

  这种分类的法律意义在于:批量生产的信息财产是产品,适用产品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定制的信息财产属于服务,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四、信息财产现行保护模式之检讨


  

  在近代民法上,信息财产不能作为独立客体进入民事法律关系范畴。物权法不保护信息,知识产权法也不保护信息,债权法保护模式是把信息作为服务的一部分来对待,从根本上抹煞了信息的独立性。


  

  (一)信息财产与物权法


  

  目前,我国主要由“物权方式”保护信息财产。我国台湾省采取物权方法保护模式,我国大陆采取物权客体保护模式。所谓物权方法保护模式,是指认为信息财产不属于物的范畴,但应采用物权保护方法予以保护。我国台湾地区刑法323条规定:“电能、热能及其他能量或电磁纪录,关于本章之罪,以动产论。”“电磁记录”是网络环境下新生的一种财产性客体,是信息财产的一种,虽不能纳入物的范畴,但应以物权保护的方法给予保护。此种保护模式比较灵活,既解决了“电磁记录”的法律保护问题,又坚持了现有物权法物必有体的客体理论。其弊端在于欠缺理论上的周延。因为这个解决方案回避了电磁记录的法律属性这一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并未被触及的情况下,规定在保护方式上适用“物(动产)”的规定,虽然有操作性,但难以以理服人。电磁记录和电、热、光、磁等能量不同,这些能量为物权法的客体,已无太大争议。有体物可以分为有形物和无形物,二者均受物权法调整。有形物是指具备外观形态的有体物,如建筑、汽车等等;无形物是指没有具体外观形态的有体物,如光、电、热、能和气体等。由于光、电、热、能和气体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因而和有形物一样成为物权法的客体。电磁记录和有体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体物是物质存在,而电磁记录并非具体的物质存在。“电磁”是一种物质存在,而“电磁记录”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是一种无体物。我们可以把“电磁”纳入物权法范畴予以保护,但不可以把“电磁记录”纳入物权客体的范围。罗马法关于有体物和无体物的划分,以及只有有体物才是物权法保护客体的思想,是现代物权法的基础和理论灵魂。放弃或者突破了这一点,物权法就丧失了独立性,和其他财产法就难以区分。从民法传统来看,确定有体物的法律要素之一是人们能否通过建立一种“直接支配关系”来行使权利。光、电、磁等自然力被作为物权的客体,主要是因其移转其上的财产利益亦随之移转,从而新的支配关系得以建立。


  

  我国大陆相关立法把信息财产为物权客体,因此采用物权模式保护信息财产。物权客体保护模式与物权方法保护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信息财产为物权客体,而后者并不认可;两者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在保护方式上均采取物权的保护方式。我国《著作权保护条例》第16条规定,软件合法所有人对软件复制品享有所有权。此条“越俎代庖”物权法规定了软件复制品之上的权利为所有权,且规定了此种权利的特殊权利内容。如果说此种“越俎代庖”是为解决现实存在的复杂问题而被迫采取的无奈之举,那么规则本身的正确与否却值得进一步商榷。


  

  计算机软件复制品可以分为有物质载体的计算机软件复制品(如以光盘或者磁盘形式存在的软件复制品)和无物质载体的计算机软件复制品(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易的软件复制品)。在此处,有无物质载体是决定权利模式的关键所在。信息与载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时,适用物权法规则,比如尽管购买图书是为了购买其中的“信息”,书的价值也在于“信息”,但“书”是被当作有体物对待的,是物权法的客体,购书者获得的权利为所有权。同样道理,光盘或者磁盘上的权利仍然为所有权。这种保护方法的实质是给作为无体物的信息披上有体物的外衣,以迎合物权法物必有体的理念,从而得以适用物权法的规定。但无物质载体的计算机软件复制品,如同精灵用手指在空气中写的“书”一样,无法纳入物权的保护范围。抛开了载体的外衣,计算机软件复制品就不再是有体物,不能作为所有权的客体而存在。以此观之,物权客体保护模式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或许正是注意到了电磁记录不是有体物这个细节,才做出在保护方式上将电磁记录视为动产的规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