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新型毒品滥用与反社会人格

  

  四、结语:实证考察之提倡


  

  现阶段,新型毒品的传播与泛滥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增长迅速且日益严重的社会性问题。根据公安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在2009年侦破的十起重大毒品案件中,竟有八起案件与冰毒(含制毒原料麻黄素)以及氯胺酮(含制毒原料羟亚胺)这类新型毒品直接相关。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新型毒品问题正在取代或者说已经取代了传统毒品的地位,成为我国禁毒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相对于公安系统在禁毒工作中的雷厉风行、战果卓着而言,学术界关于新型毒品的理论研究,虽然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有诸多缺憾与空白。鉴此,要对新型毒品的滥用现象做出正确的防治对策,就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出发,全方位的理解、认识这一全新领域;唯有正视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根本性区别,才能够开阔治理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本文以犯罪心理学为主要学科理论依据,针对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的人格特征,结合分析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在研究中的问题,尝试做出了如下推论:新型毒品的心理依赖性背后,事实上反应了吸毒者群体中一种共性人格特征;而这种共性人格特征实际又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深层原因,在于新型毒品对于APD患者而言,是一种释放自身被规范所压抑的人格的最具吸引力,且最少责任的媒介。当然,这些不过是本文的理论假说,至于成立与否,最终需要进一步实证分析的检验。笔者认为,通过实证调查统计手段,考察“新型毒品滥用者群体中,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吸食者所占比例”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相应的实证检验结论,将直接关涉到对该类群体矫治方式方法的重新评价与设计。如果在具有“心瘾”的新型毒品滥用群体中间,发现高比例的APD患者,那么借鉴APD患者的特定治疗方式,就将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戒毒思路。


【作者简介】
李想,单位为华东政法大学。
【注释】参见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等):《犯罪的一般理论》,吴宗宪、苏明月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4页。
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等):《犯罪的一般理论》,吴宗宪、苏明月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参见林崇德(等)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劳伦·B·阿洛伊(等):《变态心理学》(第9版),汤震宇(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传统毒品指以鸦片、海洛因为代表,流行较早的阿片类毒品;新型毒品则主要指冰毒(甲基苯丙胺,MDA)、摇头丸(亚甲二氧基甲苯丙胺,MDMA)和K粉(氯胺酮,Katamine)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与兴奋剂类毒品。
李骏:《吸毒人员的群体特征:海洛因和新型毒品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林少真:《我吸的是冰,不是海洛因:比较视野下的吸毒者自我表达》,《前沿》2010年第1期。
夏国美:《青少年滥用毒品的成因与禁毒教育模式的转换》,《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2期。
参见李红英、刘闯:《海洛因依赖者的反社会人格的初步调查》,《华西医学》1998年第2期。
夏国美、[美]杨秀石:《毒品转向的文化透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李骏:《吸毒人员的群体特征:海洛因和新型毒品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夏国美(等):《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主持该项研究的主要学者为夏国美、杨秀石、李骏、缪佳,数据来自2006至2007年对上海730名因使用新型毒品而被拘留的吸毒者的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学调查人员对新型毒品使用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提问-回答,式调查。每当市内的拘留所出现了新的吸毒者,调查员便会前往进行访问,首先核实受访者是否符合研究对象的标准,合格的受访者必须是由于使用新型毒品而被拘留的人员。问卷调查遵循相关的伦理守则:采用匿名式设计;调查人员被要求向受访者讲明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保证调查问卷的私密性;受访者有权拒绝参与调查、拒绝回答问卷中的任何子问题、或者无理由中途退出调查等。”参见夏国美(等):《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所谓“Cleckley标准”:(1)表面迷人和良好的智力;(2)没有妄想或其他荒谬的思维障碍;(3)没有其他精神病、神经症的症状;(4)不可靠,没有责任感;(5)不真实、不忠诚;(6)没有悔过或自责的心理;(7)反社会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8)判断力差,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9)病理性自我中心和不能真正地爱和依恋别人;(10)缺乏主要的情感反应;(11)缺乏洞察力;(12)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不协调;(13)无论是否饮过酒,都出现古怪而令人讨厌的行为;(14)很少有自杀行为;(15)轻浮而不正当的性生活;(16)对生活没有计划和长远打算。转引自刘邦惠、黄希庭:《国外反社会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5卷第2期。
劳伦.B·阿洛伊(等):《变态心理学》(第9版),汤震宇(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30页。
刘邦惠、黄希庭:《国外反社会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5卷第2期。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278页。
夏国美、杨秀石:《毒品转向的文化透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同上注。
夏国美(等):《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