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由于定期选举有可能导致不同政治人物轮换执政和变换现行的公共政策,使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始终都能保持一种期待。竞选过程尽管有时显得十分激烈,甚至形成尖锐的对立,但在人们形成共识和养成习惯后,都把问题的解决交付给通过选举所体现出来的“公共意志”,这使得选举成为解决问题的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一种选择。一些社会问题、矛盾通过选举形成的公共裁决被解决,另一些则可能在经历一个时期的期待后,在下一次选举中得到解决,并作出相应的努力使这种期望变为现实。尽管变化的出现可能是缓慢的,但通过多次定期选举后终将出现变化则为人们的经验所证实。这导致社会呈现出一种平稳渐进的发展趋势。对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三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的社会状况,尽管没有出现急遽的社会性变革,尽管国家的阶级属性没有改变,但社会的进步确是明显可见的。这种进步在不断量变的过程中,将会为未来的质变创造基础和条件。
(3)选举所具有的包容性能使政局稳定。选举能够包容各方面人士和各种不同意见,可以把选民与选民、选民与候选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能集思广益,对各种政治抉择的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合理的,并且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在一些情况下,选举将会鼓励政党在他们核心选民的基础上作出全方位的诉求以吸引来自外面的支持。比如说,尽管一个政党的支持主要来自黑人选民,但是一个特定的选举制度可能会促使白人或其他人种的选民支持它。因此,政党的政策平台将会具有更少的分裂性和排外性,而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和包容性。而在单轮多数投票制的情况下,它所造就的两党制使政治斗争更为简单。因为选举将各种流派纳入政党的轨道,使之严格遵守多党角逐的规则,它就成了政局稳定的一个因素。
(4)选举本身所具有的程序上的公平、公正、公开为全社会尊重选举结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选举是一种政治行为,行为本身需要规范。选举程序作为规范选举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重视。从近现代选举程序的发展看,它逐渐走向公平、公正、公开。这就使选举自身具备了优良品质,而被广泛悦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举面前,理智、理性的人们只有服膺。这不是人类的卑贱,恰恰体现了人的伟大,体现了人对自我的尊重。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完全取决于选举的存在。然而,当选举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选举通过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完善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显著的正功能,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正功能正日益增强。
二、选举的反功能分析
虽然许多国家的选举确实凸现了那些正功能,但在现实中,选举的运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为任何理论和制度的设计都有瑕疵,选举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所以,我们对选举功能的研究一定要全面。尤其是对选举的改进应以选举的反功能为基点。
(一)选举对公民的反功能
1.选举对选民的反功能
选举很可能使选民产生政治冷漠感。
选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选民登记到公布选举结果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且选举的运作更倾向于程序上的规范,一些程式性的设计使人感觉索然无味,再加之频繁的选举就像政治游戏一样,其结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每一选民的生活质量和方式。选民参与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当选举与其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有损时,主体就会表现出一种消极甚至是对抗的态度。常此以往,选民会越来越疏远选举,进而产生政治冷漠。
由于选民众多,单一选民撼动大选结果的能力是微乎其微的,实际上,当选民意识到自己的一张选票像一颗砂砾一样无足轻重时,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放弃参与。而且,由于选民与候选人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的占有方面,候选人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可以凭借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源对选民进行“狂轰烂炸”,选民每日被动地接受候选人“精心制造”的信息,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自己的信息要想被候选人获得却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就选举结果来说,一旦自己反对的候选人当选,或者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当选后却很少兑现当初的诺言时,自己只有被动承受,只能期待下次大选。并且,在非选举时期,选民几乎没有了参政权利,政治议程的设定、国家大事的决定权都掌握在政治精英手中,选民这种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感觉往往会加剧选民的政治冷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