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呢?既然高管薪酬激励的目标在于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检验其合理性的根本标准,就是是否与该目标一致,是否有利于实现该目标。而薪酬激励性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激励标准合理化、薪酬水平合理化以及薪酬结构合理化。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该标准,为评价和判断高管薪酬构建如下参照系:其一,薪酬是否与企业业绩挂钩。凡是高管薪酬不与绩效挂钩的,不论业绩好坏都是高薪丰酬,高管薪酬能上不能下,无功受禄,或者只有正激励,没有负激励,均属于不合理。其二,是否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平衡。如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收益明显不平衡,如高管领取高薪丰酬,而股东没有回报或者回报甚少,或者是高管与职工收入悬殊过大,也是不合理的。其三,风险的合理性。如风险性过大,激励过度,过度鼓励冒险,同样是不合理的。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的华尔街薪酬体系就是如此,高管风险收入比重过大,雷曼公司CEO富尔德的股权收益占总收入的78%。高管们冲着越来越多的利润就等于越来越高收入这样一个目标,不断推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冒险文化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全球性的灾难。也就是说,法官不仅要对无功受禄保持警惕,亦应对过度激励保持高度的警惕。其四,激励标准是否与时俱进。如经营环境时过境迁,企业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高管薪酬激励方案按兵不动,高管无功受禄,浪费公司资产,自然也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见,只要将薪酬合理性审查定位于相对合理性,而非忠实路径所要求的完全公平;只要围绕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指针,借助薪酬标准合理性、薪酬水平合理性以及薪酬结构合理性的要求,构建相应的评价高管薪酬合理性的参照标准,法院完全可以做出适当的判断。何况,法院还可以聘请人力资源等相关专家出具专家意见,为其判断提供决策支持,确保其判断的科学性。在2006年纽约交易所格拉索案中(注释3:New York State v.Richard Grasso,Langone and New YorkStock Exchange(401620/2004,NY).),纽约州最高法院就基于格拉索所提供的服务,与所领取的1.875亿美元的天价薪酬不匹配,认定其薪酬不合理,判令将其中1亿美元左右返还给交易所,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就说明,法院完全有能力审查和判断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实体合理性审查也是可行的。
【作者简介】
朱羿锟(1967-),男,四川仪陇人,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金岩石.高薪重奖犯众怒本性难移华尔街.上海证券报,2009-10-27.
马光远.高管无薪酬比天价薪酬更可怕.南方都市报,2009-04-29.
陈家林.CEO薪酬:监督、制约机制在哪?.上海证券报,2008-07-21.
Lucian A.Bebchuk,etc.Managerial power and rent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2(69):751-846.
陆一.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变化研究.国际金融报,2004-06-25.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7):111-119.
罗培新.公司法学研究的法律经济学含义——以公司表决权规则为中心.法学研究,2006(5):44-57.
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经济研究,2005(8):73.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3):55-62.
James D.Cox,Harry L.Munsinger.Bias in theBoardroom: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Legal Implicationsof Corporate Cohesion.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85(48):83-135.
王瑞英,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3(12):29-35.
杨雄胜,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果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7(6):3-21.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5):48-57.
毕鹏程,席酉民.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2(2):25-34.
Cartwright D.The Nature of Group Cohesiveness//Cartwright D,Zander A.Group Dynamics.Harperand Row,1968:91.
贾森•茨威格.当大脑遇到金钱.刘寅龙,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119.
刘志远,刘青.集体决策能抑制恶性增资吗——一个基于前景理论的实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4):13-20.
谢扬林.联想的高管薪酬是场游戏?.人力资本,2006(9):29-31.
Joseph W.Bishop Jr.Sitting Ducks and DecoyDucks:New Trends in the Indemnification of CorporateDirectors and Officers.Yale Law Journal,1968(77):1078-1103.
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9.
徐国栋.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以罗马法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1(6):112.
朱羿锟.论董事问责的诚信路径.中国法学,2008(3):91-92.
Hilary Delany,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Ac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Dublin:Round HallSweet&Maxwell,2001:58.
J.Robert Brown,Jr.Disloyalty without Limits:"Independent"Director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Duty ofLoyalty.Kentucky Law Journal, 2006-2007(95):53-105.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3.
Charles H.Koch.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actice(vol.III).St.Paul,MN:West Publishing Co,199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