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法上应确保资金来源,加大环保科研收入
单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要解决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大环保科研开发,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采用能耗小、污染少的生产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而所有这些又都归结为一点,即环保科研资金的来源问题。
一般说来,环保科研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二是通过国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筹集资金。第一个途径是环保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目前的现状是,所投放的资金远远达不到实际所需。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自身利益等问题,环保科研资金的发放往往不到位,使得本来就先天营养不良的婴儿断了奶。如果将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大企业,这个企业以其内部有限的、定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财力维持其生产发展。所获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于发放工人的工资,用以解决工人的吃、穿、住、受教育等基本的生活所需。剩下的收益则用于修复企业机器的耗损和添置再生产所需的能源。现在,我们来假设这样一种极端的情形:在资源即将耗竭,而现有科技又无法马上找到替代能源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能力是一定的并且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那么企业的收益在一定时期内也是一定的。如果工人不再满足现有的生活水平,要求提高待遇,那么必然导致另一部分资金投入的减少,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破产、灭亡。
当然,以上只是将复杂情况简单化的一种假设,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建设资金投入和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对应上文例中企业收益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投入关系。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停滞,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着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的加大,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等。处理二者关系比较好的西欧、北欧的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不断加大环保(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采用先进的环保设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又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可见,如果处理得当,资源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如何加大和确保环保资金的投入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将其上升到政策甚至法律的高度,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方式严格规定环保科研资金的投入比例,投放到位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严格执法,并且要完善官员问责机制、考核机制以及社会的监督和制衡机制,这是宏观调控方面的要求。具体到微观层面上,即在市场层面上,应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应努力做到[9]:(1)把环境代价列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定中,以扭转将环境视国家或转移给后代的趋势;(2)更充分地使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以使各种价格能够恰当地反映资源的相对稀少和总价值;(3)在制定经济手段和政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使用市场原则。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