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从“信阳事件”看央地关系

从“信阳事件”看央地关系


张千帆


【摘要】  “信阳事件”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控制的产物。集权体制不仅导致中央与地方信息交流渠道失灵,进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中央政策,也产生了好大喜功、瞒上欺下的地方偏好,最后让无数平民百姓为中央和地方的集体失误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半个世纪过去,人们或许淡忘了“信阳事件”以及紧随其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惨烈,但是历史是不容遗忘的。从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央请客”到统一取消农业税的“地方买单”、从自上而下的组织任免到上下结合的买官卖官,今天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大小问题不断提醒我们“信阳事件”的存在,不断折射出造成“信阳事件”和“大跃进”的制度症结,不断提醒我们探索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路径。
【全文】
  

  一、引言


  

  2009年是震惊中外的“信阳事件”五十周年,正是这次事件揭开了惨烈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序幕。所谓的“自然灾害”其实是人为造成的灾难,制度造成的灾难。正是制度缺失造就了歇斯底里的“大跃进”,进而造成全国大饥荒,河南信阳就是政策灾难的最早受害地区。从“信阳事件”的惨烈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宪法制度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存是多么重要。


  

  “信阳事件”是多方面制度因素造成的,本文只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个侧面分析事件的成因。“信阳事件”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控制的产物。集权体制不仅导致中央与地方信息交流渠道失灵,进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中央政策,也产生了好大喜功、瞒上欺下的地方偏好,最后让无数平民百姓为中央和地方的集体失误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虽然“信阳事件”距今已半个世纪,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训和启示不减当年,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信阳事件”警示我们,要从根本上防止悲剧重演,必须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二、历史的警示


  

  往事不堪回首。河南信阳,一个素称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地方,全国小有名气的重要粮棉产区,盛产各类家禽、茶叶、木材、毛竹、油桐和药材。1959年,似乎没有什么征兆表明那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会发生突如其来的灾难。事实上,1958年,当地夏粮大丰收,秋粮只是因为大量农村劳力被抽调去大炼钢铁而减收。但是就在一年之后,那个地方爆发了举国震惊的“信阳事件”,高达100万人死于饥饿。据作家白桦说,当时信阳地区“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人被饿死”,仅息县就有639个村子的人口死绝,固始县“全县无人烟的村庄有四百多个”;“死绝的户数,光山县就有五千六百四十七户,息县五千一百三十三户,固始县三千四百二十四户。”当然,“信阳事件”只是“大跃进”时代的一个缩影。根据保守的官方估计,全国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两三千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人口。


  

  没有谁愿意回想这段令人心痛的往事,但是中国历来注重“以史为鉴”。有些往事不仅要回想,而且还要反思,我们今天虽然已经远离“大跃进”年代,甚至忘却了以“信阳事件”为代表的惨痛经历,但是造成“信阳事件”的一些深层因素其实并没有远离我们。从当今发生的许多事情中,都能发现“信阳事件”的影子,因而探讨“信阳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中国的今天和未来负责。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