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反思中国证券交易所面临的竞争与监管
历史事实和理论都证明了证券交易所只有在一个竞争环境中,才会产生有效的自我监管激励,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并进而推动自身发展。如果处在垄断环境中的话,则意味着只能依靠政府监管来维持其品质,而这又往往是不足恃的。那么,中国的证券交易所的境况又如何呢?
(一)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并不处在一个竞争环境中
1、两大证券交易所之间缺乏竞争
中国大陆存在着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但两者并无实质竞争关系。其上市条件和上市规则基本雷同,自身也缺乏挑选上市公司的实际权力;拟上市公司则同样没有在两个交易所之间选择的权利,而只是被动的由证监会予以安排。一家公司在一个交易所上市后,也无法自由退出并转到另一个交易所上市(当然,在目前的状况下,换一个交易所结果也相差不大)。
深圳交易所2004年转型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证券发行和上市的专门场所后,两家交易所之间的展开竞争的潜在可能性更是大为减少。
2、政府积极地芟除了交易所以外的证券交易市场
在沪深两大交易所成立的同时,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个特殊的、主要为非公开公司/定向募集公司的法人流通股提供公开挂牌交易的系统。一个是“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ecurity Trading Automatic Quotations system,简称STAQ),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组建,挂靠国家体改委。1992年7月法人股流通转让试点在STAQ系统开始试运行,开创了法人股流通市场。该系统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综合性场外交易市场。系统中心设在北京,连接国内证券交易比较活跃的大中城市,为会员公司提供有价证券的买卖价格信息以及结算等方面的服务,使分布在各地的证券机构能高效、安全地开展业务,从而推动了全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异地证券机构间的沟通。其为会员提供有价证券(包括法人股、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四类十五种)的买卖价格信息和结算服务。
另外一个是“全国电子交易系统”(National Electronic Trading System,NET),成立于1993年4月,由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组建,该公司由多家银行和券商共同出资组建,中心设在北京,挂靠人民银行。其利用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卫星数据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证券的集中交易及报价、清算、交割、登记、托管、咨询等服务。NET系统由交易系统、清算交割系统和证券商业务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只交易法人股。在交易方式上由计算机自动撮合成交。境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均可用其依法可支配的资金,通过一个NET系统证券商的代理,参与交易。
这两个市场当年曾在中国资本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两大交易所合称“两所两网”。而其中挂牌交易的一些公司也质量较高,在这两个市场关闭后,海南航空、广州电力等6家最终在主板成功上市,占其总数的35%,其中蜀都A股直接将STAQ法人股转换为A股后在主板上市,而其他一些挂牌公司如大自然公司也呼声较高,在主板上市受挫时还引起了市场的惊诧与关注。
而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系统代表了不同的经营思路,是对美国最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NASDAQ)而非传统证券交易所的仿效。在组织结构上,STAQ系统属于非赢利性的会员制组织,全体会员大会是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市场组织上采取了严格自律性管理方法,在交易机制上普遍采用了做市商制度。而NET系统采取公司制形式,只有取得了系统券商资格的金融机构才能参与系统内的证券买卖。
但这样一种探索中国的证券交易场所发展之道的尝试由于背后牵扯到的种种政治经济因素(如主管机构的不同)[36] 而发展极为不顺,1993年5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向两个系统发出了“暂缓审批新的法人股挂牌流通”的通知后,其股价一蹶不振。并于1999年以“国庆彩排交通管制”和“设备检修”为由被国务院无限期关闭。当时这两家市场已有17家挂牌公司。2001年,这些公司和两大交易所的退市公司一起被纳入“证券公司代办业务股份转让市场”(三板市场)。尽管外国专家考察时曾认为这两个系统具有了类似于纳斯达克市场的中国二板的雏形。[37] 但在纳斯达克毫无疑问的对纽约交易所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和竞争的今天,STAQ和NET已然不复存在,其所谓后身“证券公司代办业务股份转让市场”则明确的被定位为两大交易所股票的“回收站”,谈上不什么大的竞争力,这是令人感慨的。
另外,对诸多民间自发形成的股票流通市场,政府更是不遗余力的打击,如著名的成都红庙子市场[38] ,但因为这些市场很难说能构成对沪深交易所的竞争压力(但红庙子市场尽管是“自发的、自由的、火爆的场外交易市场,却没有发生过不安定事件,秩序之好令人吃惊”),在此不多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