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选择性商品税作为促进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补充手段。选择性商品税虽然按比例征收,但在选择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征税情况下,具有累进税制的特点,可以减少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实现均等收入分配目标,取决于选择性商品税所选择的商品和税率幅度,只有选择非生活必需品征税,并对奢侈品按较高税率征收,才能使选择性商品税具有累进税制特点,促进个人收入公平分配。但以均等收入分配为目标的选择性征税商品的选择和差别税率的设计也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选择性商品税虽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但不利于效率。由于商品税的主要目标是效率,应尽可能限制选择性商品税的使用范围,使选择性商品税在减少效率损失的前提下,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五、我国税收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因为经济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还来源于已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从产业结构调整中求效率,求发展,就是优化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和重组。在资源供应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改造传统产业,保护薄弱的基础产业,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以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转换率。这是一条内涵式经济发展的路子。回顾和总结50余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成长道路及其在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我国是在低人均收入水平上较快地实现较高程度的工业化。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失调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很重,难度较大。
税收杠杆以其主动、灵活、直接、刚性的调节方式,成为政府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研究税收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对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税收政策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包括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税收政策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现代化中,一方面对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可给予税收政策倾斜,促使其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长远发展目标,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利用税收政策重点扶植,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供给角度看,税收是通过差别税率、税收激励和优惠等措施,来调节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二: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动影响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来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对重要的产业部门实行税收激励以促进经济增长。税收激励可分为对国内生产的一般激励,如赋税延期、鼓励利润保留、加速折旧和投资减税等,对国内生产的特别激励,主要包括政府对某些产业的特殊税收优惠和地区激励;对国外贸易的激励,包括对出口产业的激励和对外投资的激励。在政府实施的产业激励中,一般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各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来确定需激励的目标产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产业关联度高(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主导产业和制约国民经济总供给能力的“瓶颈”产业。对这些产业实施税收优惠,不仅能促进这些产业自身的增长,同时由于其外部经济极为显著,还可带动其它产业的增长,从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