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及对策措施
李永禄;熊桂林
【摘要】在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其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用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标语上、规章制度和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对策;措施
【全文】
引言
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国有企业文化,将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探讨国有企业的文化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企业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观念形态,是企业生存、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状态、厂风厂貌、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诸多方面,是企业的群体精神、文化素质、文化行为、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第一,企业文化精神。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企业文化精神包括6个方面内容:
一是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自治区交通运输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培育企业文化,大力发展公交客运,规范经营,集约化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实施“以法治企”的管理策略和 “跟着客运走,公司围着乘客转”的经营策略,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控潜增效,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满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公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全国一流水平。
二是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形成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企业家思想方法、政策水平、科学素质、实践经验、工作作风以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哲学是处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依据。运通公司的企业管理哲学是“和为贵”,对内讲究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对外讲究和气生财、满足乘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