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哗众取宠”

  笑话往往就是这么酿造出来的。如此一来,“哗众取宠”这么好的一个成语却被滥用了。其实,依我看,真正哗众取宠的,往往不是那些被批斗者,而正是那些批斗者。以学者在媒体露面为例,“百家讲坛”并非人人都有资格与机会上去讲一讲的,由《新闻周刊》评选的“中国电视榜”中,“百家讲坛”摘取唯一“年度电视节目”大奖,正如《新闻周刊》执行总编封新诚所言:“《百家讲坛》在去年以一个节目带活了一个频道,不仅使学术人物成为大众追捧的明星,也带动了读史热”(《新京报》3月18日)。像这类节目,绝不能牙齿与舌头一商量,上下嘴唇稍微一碰,就吐出一个“哗众取宠”来有意诋毁。指责者甚至还包括一些学者,这就有点不对头了。假如指责者也上了“百家讲坛”,可能这种酸话、怪话、瞎话也就少了,他们绝不会在自己走下讲坛之后,作出“哗众取宠”的自我批评。问题是,当自己没有机会被央视选中时,不仅骂别人“哗众取宠”,反而还自命清高地说什么“来请我也不去”,这种话简直酸得太离谱了。相比之下,谁谁才是在真正的哗众取宠,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此,我有千万条理由认为,在有些人那里,哗众取宠就是“成功”、“表现”、“卓越”、“优秀”、“出众”的贬义代名词。为了避免被这些人骂为哗众取宠,唯一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别去追求进步、实现成功。多扮演几次失败,甚至主动把自己置于落寞、凄惨之境地,自然也就临时避免了哗众取宠的指责。但能人、好人总是不会被轻易埋没,只要抓住机遇,运气又不错,成功迟早会降临。于是,只要一翘头,必然又与哗众取宠紧密相连,再怎么逃避都无法挣脱被责骂的栅栏。究其缘由,皆因世上好说怪话的半阴不阳的人太多太多,想躲都来不及。
  既然躲不起,那就惹下去。对付那些好事者的最佳出路,就是增加他们患上肺气肿的机会。他们越是挖苦、讽刺、贬低,执着行路的人越是应当继续进步、扶摇直上往前赶。越是躲避,反而成全了那些指责者或者好事者;越是我走我路,勇往直前,那些指责者往往会越看不惯,越是生闷气,憋不住了就骂上一句哗众取宠,至多再耍点小聪明,搞些小动作。而且,“常在河边站,没有不湿鞋”,伎俩总会被识破的。根据我的浅薄观察,嫉妒者一天到晚所干的全部事情就是嫉妒。别看他们早上起床后也会去上班,但走在路上,这些人就会琢磨着怎么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搞得微妙一些,一到单位上班了,就眼珠子乱转,瞧瞧这个、瞅瞅那个,反正一门心思在琢磨着、堤防着、策划着、表演着,一点都不觉累。因为,嫉妒是嫉妒者的本职工作。
  越说越感觉好玩儿了。确实如此,最想哗众取宠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那些疯狂的嫉妒者。但因嫉妒者往往同时带有自卑心理,于是,获得哗众取宠的机会反而越少。给其一个台阶让其自由表演,反而会弄糟。像这种磕磕碰碰多了,嫉妒者自然也就逐渐清醒一些,有时侯还可能彻底服了。此时,也正是从心里征服嫉妒者的时刻。要是这种人以后还会把哗众取宠挂在嘴边,那简直就是不可救药了,自生自灭是也。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