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时经常能见到他在大报上的作品,其中有一篇有关中美贸易关系的文章这么写道:美国人将一架波音747飞机卖给我们,要一亿美元;我们卖给他多少西服才能换回来这一亿美元?这不是剥削是什么 ……。
响当当的爱国主义嘛!本人没有研究过什么比较利益或者比较优势,朴素的感觉告诉我:,自别去坐波音、麦道或者空中客车什么的,多穿几身西服不也挺神气?不知此君读了多少书,他脱的真是时候,因而有了学问。不过,现在还记得他的恐怕只有那些当年被其打棍子整痛了的人和我这样闲暇时爱瞎琢磨的人了。
学问还得“长”
学会年会,多数开成了一年一度的“省亲会”。平常难得一见的老友,乘年会之机一叙,既有“学问”又有友情,还不需要读书,不亦乐乎?而学会上下也有明争略斗的时候:争会长、争秘书长、争副会长、争副秘书长,凡带什么“长”都可一争。发工资么?非也。有津贴么?非也。当上了什么“长”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为同行谋点福利或者致力推进学术奶不见得。那为了什么?需要弄点“色相”来“凑合”呗。有了这么个头衔,名片就好看多了。还有什么教研室主任、什么系主任、什么“长”助理、什么社社长、什么馆馆长,不也是帮助提升“学术地位”的“色相”么?别说什么“十佳”,就是“百佳”也要往后排,但是当了什么“长”,就堂而皇之变得有学问可以问鼎“十佳”了;当了什么“长”,其作品就可以获得“几个一”或者“几个二”大奖了;当了什么“长”助理,当然也就不发愁科研经费了,至少出租车票有地方报销了……这个“长”之于“学问”,还真管用。
媒体可“色相”
即使捞不着什么“长”也没有关系,因为有电视台、青年报、晚报。通过这些媒体,时不时露一小脸,弄得老百姓都熟悉、中学生都厌烦了,学问就大了,“学术”自然就有了市场。当然,这只是在北京这等城市的同行们约便利,要从福建或者云南到中央电视台客串一场“今日说法”也许不那么容易。煤体是很注意成本的,他们更乐于搞廉价的制作。但是某南方有线电视台还其舍得血本,竟然从上海邀请了一位学者做“嘉宾主持”,并且把邀请电话打到了我家里。不管你是否承认这也是一种“色相”,它确实能起到“凑合”的效果。
一览众山小
平心而论,通过“色相”“凑合”的一党,也不是没有读过爷,也不是没有一点学问。但是他们用书比读书多,研究权术比研究学问多。而一旦当了什么“长”之后,就更没有机会读书了,只能用书,自己用不过来、可以让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带着剪刀和浆糊来。至于学问,那就大了,都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什么“宏观研究”、什么“战略对第”……不需要脚注、不需要参考书目,真是一览众山小,惟我独尊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