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我们这个民族的法学老师
向前进
【全文】
一
他本来想做一名记者。最终,他成为了中国法学界的精神支柱。
高中,他就读于北京三十一中,时称崇德中学。那是1940年代,他是那个压抑年代里热血沸腾的青年人,在那所著名的中学里,他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他们青涩而尖锐,他们的饥饿感不仅仅来自物质的匮乏,更来自于压抑的政治气氛。1948年,他18岁,雄心勃勃地考取了燕京大学,学习新闻专业。他想用报纸来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自由化,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之喉舌。他希望自己能鼓天下之气,帮助社会实现更为广阔的变革。但是,他的思想很快发生了转变,他对旧中国感到了绝望。最终,他走上反抗腐败政权的道路,辍学加入了民主青年同盟。
那段短促而动荡的生活充满了风险,但也培养了他的责任心和过人的勇气。1949年,北平解放,巨大的变革激发了他对未来最美好的想象。他参加了北平市团委筹委会的工作。很多年后,他年过古稀,面对前来采访他的记者,他说,之所以辍学参加革命工作,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二
一条阳光大道直通社会主义美好的未来。1951年8月,作为新中国优秀青年的一员,他被选为首批留苏学生之一,前往著名的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在那里,因他多才多艺,参加了中国学生会的工作,曾与当时在学生团委工作的戈尔巴乔夫一起共事。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学业,获得全优毕业文凭。他抑制不住为新中国服务的激情,于1956年提前回国,赴教北京政法学院。
三
“法律并不是我人生自愿的职业选择,它枯燥无味,不像新闻那样自由奔放。”他说,“但既然是国家派我去学的,当然是抱着崇高的使命感去学的。”
逐渐地,他懂得了法律与新闻一样,都有着民主与自由的深刻内涵,如果说“法制”并不足以包合民主,那么“法制”就必须以民主为基础,以民主为前提。他在苏联学习时,法律制度确实比较完善,但是——他说——谁也不想称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一个“法治国家”。他意识到,建立现代法治国家,与建立现代工业化国家、现代知识经济国家同等重要。
四
那是新中国第一座法学院。他被院长钱端升视为不可多得的奇才。他一面教学,一面担任苏联法学教授的专业翻译。然而,反右运动开始了。未及施展才华,他便被“引蛇出洞”——向学校组织坦陈看法——成了第一批右派分子。那是他迄今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刻。从那一刻起,他从“人民的阵营”划入了“敌人的阵营”,之后天天受批挨斗。几十年后,他的梦中还时常杂乱地回放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情景,醒来后仍心有余悸。
他记得,当时全校还为他划为右派在大礼堂进行公开讨论,以便使那些“糊涂”的人“清醒”过来。讨论的主题,就是他为什么会成为右派。当时被划为右派的人,“原因”并不难找——有的是因为历史问题,有的是因为阶级出身,有的是因为个人主义,有的是因为伸手要权。而他刚刚从苏联留学回国,与上述原因无涉。于是就挖他的教育背景。他曾就读的崇德中学,那是一个基督教会高中,而他高中毕业后又考入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于是,他们找到了使他成为右派的原因,即“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