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说一说党内“去姓昵称”之风

  如果说,党政系统的党员干部这么热衷于“去姓昵称”,可能是在下意识地遵循一种官场交际规则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我们的一些学者、教授们也紧跟这股风,挣扎着混身的气力,也在张口闭口地对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不加区别地“去姓昵称”,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就像余秋雨先生在其博客文章中所说的“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值得玩味的是,有学者不仅要不厌其烦地“去姓昵称”,还要顺着领导干部文过饰非的癖好,对这些高级官员的哪怕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加以粉饰,极尽吹捧之能事。某某大学一位教授在余秋雨先生参加的那次会议上发言道:“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你看看,你看看,这嘴巴要多甜有多甜,舌头还要不失时机地舔一舔。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条第(六)项规定,党员要“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是党员的义务之一,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平时的言行中,我要自觉遵守,认真履行。为了切实负担起“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义务,我在前几天结合自己的职业和写作特长,根据中央对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处理决定,连续撰写了十篇《论陈良宇的倒掉》,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党内腐败的痛恨。今天,为了继续履行党章规定的“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义务,我又就党的组织生活中对有些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不称“同志”反而流行“去姓昵称+职务”的风气,进行严肃的批评,并且自由地提出了我的独立看法。
  简要总结一下的话,我是不主张“去姓昵称”的风气在党内流行的,如果这种风气不赶快杀一杀,那么,将会污染一些具有奴性思维的亲官者,尤其是以学术研究为己任的学者,要是骨子里再有“学优则仕”的从政思想、为官意识,那么,这些学者将会在各种场合,无视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以牺牲学术独立为代价,以政治口号为研究方向,与政界同流合污,向高官亲密靠拢,有意省去那些“公仆”的姓氏,这不仅有辱官员姓名权、有失学者的人格尊严,而且还有损于听众与观众的健康之肠胃,叫得让人恶心,拍得叫人呕吐。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
  其实,抛开党内风气不谈,单是从“去姓昵称”的实践技术上来看,也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能顺畅操作的。尤其是在有些官员姓名只有两个字的情况下,去姓还是不去姓,这是个问题。要是不去姓,那就只能叫姓名全称,在相当重视昵称的主子和随从心里,可能觉得有“大不敬”之嫌;而对这些姓名只有两个字的政界巨头仍然按照“去姓昵称”的谄媚惯例操作的话,那么上海市市长“韩正”就只能称为“正”,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也就只能称为“菊”了。这样的称呼,要是在党内流行起来的话,其滑稽的场面可以搬到央视春晚上演经典小品了。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