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你看到了什么——从超女现象到物权法风波

  由此,在一个规范性共识尚未达成,行为的正当性亟待确证的社会,依循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寻求正当性的活动,本身就缺乏正当性。因为即便承认民主、自由、宪政是社会整体可欲的前景,但这也并不能为通过它们来不择手段的发挥提供正当性。明乎此,我们不必幻想“超女”现象的生长会成为未来民主生活的伏笔,即使我们承认它或许带有某些民主的因子;我们也不必觉得物权法“风波”的兴起将带来立法的公开化与言论自由的张扬,因为立法者可能为了逃避铺天盖地而来的鱼龙混杂之言论而更为封闭,自由言论者也会由于自己的身家财产被莫名其妙的公布而更为保守。
  宪政的实现,决不会以给某种现象或行为赋予正当性为依归——它充其量是副产品;而宪政的践行,亦决不会靠借题发挥而取得普遍的支持声势——这最多只能制造流行语词。
  三 走向:历史潮流还是未知试验?
  眼下,新一轮“超女”已是锣鼓喧天,关于物权法的争论也仍未偃旗息鼓。所谓“超女是历史潮流”和“物权法制定是历史潮流”的说法更是屡见不鲜。然而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两个事件更多只是全民参与掩盖下的精英游戏,个中借题发挥的泡沫远远大于诚恳务实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潮流”的说法,如果不是全错,至少也失之轻率。它在判断现实走向的解释力上,是苍白的。事实是:前路未定。
  职是之故,央视对湖南台办“超女”的应对措施与全国人大暂缓物权法进程的做法,尽管受到了种种“诛心”的非议,在笔者看来,都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审慎——如果不是保守的话。这种审慎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人们所需要的那味清醒剂或安神丸。
  霍尔姆斯大法官在阿布拉姆斯案的经典判词中有这么一段话:宪政“是一个试验,就如同整个生命是一个试验。每一年,或许每一天,我们要把我们的生命下注在一个没有完整知识基础的预言上”。我们对“潮流”保持警惕不等于我们忽视或否认“潮流”,因为诚如大法官所言,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某种“潮流”,实际上是在下注。世上没有常胜的赌徒。
  综上所言,从“超女”现象到物权法“风波”,无不反映着当下的中国生活: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总有一些精英游戏被贴上全民运动的标签,总有一些借题发挥被视作宪政实践,也总有一些未知的试验被奉为历史潮流。在崇高的理想流俗化、切实的操作口号化和模糊的刻度标准化的今天,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或许已成奢望。最稳妥熨帖的做法恐怕在于时常扪心自问一遍:在这个世界中,“你看到了什么?”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