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学科的出路探讨
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各学科的学者都不断地以更开阔的眼界研究它所涉及的领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拓展特别吸引眼球,博弈论、非线性理论以及非均衡理论等研究方法使得经济学更贴近现实,而这种思维方向与法学、管理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致的。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科间的借鉴和融合已经呈现出一种趋势。
管理学要走出困境似乎比较困难,但换个角度看却未必尽然。经济学学派研究的研究对象——经济人是在一个统一市场的大范围之内,各学派之所以批判和修正它,是因为各派都共同关心它。而管理活动是各种组织都存在并且又不愿意忽视的研讨对象,非企业性组织如政府机构、各种社会团体都有各自差异很大的管理要求,即使企业管理成为管理学的核心,其他形式的组织也不会关心企业管理胜过关心自己组织本身,个人对组织的目标管理的关心通常也不会胜过对自己的目标管理本身的关心。各种管理学分支完全可以游离于管理学体系之外,因此理论丛林现象是管理学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
管理学的出路首先在于要面对现实,管理学没有必要走经济学走过的形而上学的老路。管理学也不是“弱科学”,而是“软科学”,是有韧性的科学,对管理的丰富解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管理学走出困境的出路的确是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经验,下面以相邻的经济学和法学两个学科的学术经验作为参考坐标,探讨管理学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从研究对象维度看。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成立的基础,确立一个法律部门首先确立它的研究对象,这是古老又常新的法学已经成熟了的学术研究方法。而相对来说新兴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从一开始就忽视了这一基础工作,以至于学科体系的形成还要走过一段摸索过程,先发展了一百年的经济学已经接近完善它的研究对象了,而管理学还处在不明阶段。这三个学科中,经济学偏向于单个主体的选择活动,实际上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趋利心理的学科,管理学主要以管理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律或法律制度。三者的研究重点可以分别定性为人性、行为和事物。这种定性对于研究取向维度和研究假设维度的确定至关重要。
经济学并不以人的所有属性为研究对象,只是就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利己性为人性基础,在假定这个核心前提以后才可能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由于这是一个不现实的假设,经济学的研究取向是靠强烈的学术精神支撑的,尽管这种精神使得经济学曾经严重脱离现实,却利用纯自然科学的方法,帮助经济学构建了可观的理论体系。基于前面对人性假设的论述,经济学对于利己性的“经济人”假设比具有利他性的“社会人”、有修养的“文化人”、有上进精神的“学习人”等的假设都更接近人的本性,属于比较稳定的自然属性,因而其理论大厦得以建立。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