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因看,结果的困境是由于理论分析前提的虚假性导致的。经济学的假设是对人性中的趋利性倾向的加以肯定以便与经济分析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相符合,但现实的人性是复杂多样的。它包含人具有动物本能的自然属性和人受社会影响的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简单而稳定,社会属性则复杂并且富于变化。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人的行为动机,因此,经济学便以人性假设作为学科中人的行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人性假设越单一,理论体系就越容易严谨,不过由于人性实际上是复杂的,所以人性设定越是单一,其形成的理论距离现实就越远。尽管经过修补可以做一些改善,但这样学科体系内部是存在矛盾的,最终可能被根本否定。
利己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单一而且稳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将人性定为单一的“理性经济人”,因此经济学能形成精致而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其人性假设受到来自多方的,特别是有限理性决策论、经济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从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交互性和过程性、理性的制度制约等方面的挑战和修正。这些挑战和修正并不是要推翻“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而只是通过修补性论证,完善经济学理论,形式上,他们使得经济学理论大厦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壮观。而事实是:除了人以外,其他地球生物都老老实实地顺应自然规律的安排,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比较简单,人类把它们视为低级动物,而人类自己因为具有丰富的思想就自认为是理性的,并且不肯顺从自然,总想战胜自然,超越自然,但其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时就成功,否则就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可见,有思想的人类是高级的,但其思想却也是最不可把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最没有规律所以人也是最不理性的动物。因此,以人性假设为核心前提而成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其理论的实践困境是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前提自身造成的。它的困境要由博弈论、非线性理论以及非均衡理论等更贴近现实的方法论来解决,而这种解决途径与法学、管理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致的。
二、管理学的理论困境
严格地说,经验性科学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科学。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它往往只能适用于某种具体的情境,管理学发源于对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抽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反映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因而被称之为“弱科学”。在管理学家们力图将管理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却形成了管理学的学派纷争、理论林立的局面,这便是管理学的理论困境。
有学者分析了管理学科学化面临的致命弱点,一是管理理论或原则具有模糊性缺乏对管理实践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二是管理学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和有效的管理知识积累模式 。因此,它不符合科学要有研究立场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要求,要有可检验证实性、逻辑一致性、知识可积累性和方法简练性的规范要求,以及要有广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的科学结论的要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尖锐地指出:“目前的管理描述过于简化、肤浅和缺乏现实性。……除非管理描述本身能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否则我们就无法设想在建立和验证正确的管理原则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流行的管理原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们像谚语一样,总是成对出现。无论对哪个原则来说,我们差不多都能找到一个看来同样有道理、同样可以接受的对立原则”,“那些被普遍承认的管理原则存在着内在模糊性和自相矛盾的缺陷。”管理理论研究似乎难以有大的进展和飞跃 。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