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组织不断扩大首先进行研究的先行者毫无疑问属于马克思,在他的经典作品《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导致“资本占有劳动”,并且这种发展趋势是资本家采用更多的技术来替代劳动,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一个用来表示物质资本在总价值中的概念——经济学可能会将其称为函数)的不断提高。这个趋势在马克思那里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由于在企业中物质资本越来越多,而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工人受到的剥削就越来越严重(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论”,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比重超过了物资资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力资本不断上升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经济”,是和这个论断不谋而合的)。当然,马克思对组织扩大的观点,后来为列宁进一步发展,指出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应当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家,著名的资本主义学者比如熊彼特,也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而且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动态的生产方式变化,强调企业家在资本主义中的核心地位。
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的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对组织的研究中,指出大型组织中官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尤其是国家。不过,对组织壮大的解释是远远落后于组织的实际发展的,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最好的解释仍然是亚当•斯密对分工提高效率的论断。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企业(enterprise)和厂商(firm)是等价的,在其“语言体系”中,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函数。这意味着,企业仅仅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机制,无需考虑其内部组织(非常有意思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也是如此,认为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劳动关系等等都是建立在契约自由基础上的,无须法律加以干预,因此,只有法人制度这个保证企业对外交往的主体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效率和发展主要是技术问题。技术的提高,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改变企业这一生产函数,从而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1937年,科斯发表了一篇论文《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在当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但是,20多年之后,却逐渐成为被引用频率最高的论文之一。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对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最好解释——尽管可能有更多的经济学家不这么看。科斯从西方经济学出发,提出了一个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交易费用。
科斯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完美”地运用数学证明了自由市场机制可以实现价格“出清”,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完成交易,为什么还需要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依据科斯的观点,在市场制度中之所以会存在企业,而不是一个个单个生产者,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交易费用——注意不仅仅是市场制度中存在交易费用,而是现实社会中存在交易费用。因为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一个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达到了对资源的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是价格机制就能够促进生产,为什么还需要企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