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向何处去
李小东
【关键词】宪政改革
【全文】
我们该向何处去
——由周伟老师的
宪法课所想开的
周伟老师的
宪法课是在热烈和民主的氛围中展开的,在一种轻松与活跃的环境中我们获得了知识上的充盈,而这样的享受历来为我们这些“在职法硕”欢迎,因为我们可以免去读书之苦。
讨论的话题当然是与
宪法、宪政相关,自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国情和司法改革的去向,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在职”所为不屑的。或许七八年前,当笔者仍是法学院的学生时,我们可能都曾经“激扬文字”,不惜鸿篇大论去谈论国情与司法改革的关系,不惜口舌去抨击不良的司法状况,而如今我们自己就已经是不良司法状况中的一员了,在教授们的著述与演讲中我们时常成了“司法人员素质不高”的分子,转眼间却是三十年的河东、河西。
周伟老师对宪政改革表现出来的热情与我等的冷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究其根源,我想可能是多年来的司法实践生涯残酷地告诉了我们这些曾经的理想主义者,要走法治之路在中国依然是多么遥远!我们曾经的理想与我们曾经的实践强烈地刺激我们对法治的失落,我们对法治的失落成了我们抨击法治的理由,也是我们不屑谈法治的根缘。
周伟老师首先对所谓“中国的国情”发难,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国情不应当成为阻止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的理由,因为同在香港、台湾、澳门,民主政治的建设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因此似乎我们以民族文化与宪政的不兼容为借口是无法立论的,此时的周伟老师表现得是激进的。
后来周伟老师在谈及违宪审查制度的设计时,并没有激进地去采纳更设
宪法法院等思路,而是试图在现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之上寻求改良的路径,此时的周伟又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了,因此在短短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矛盾的周伟。我相信他一定时常有这样的矛盾,而且这样的矛盾在中国的法学工作者身上,随时可见。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例子,贺卫方教授所说的一个梦,梦见醒来时,自己搬起的石头砸在自己的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