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非犯罪化和中国的安乐死问题

非犯罪化和中国的安乐死问题


梁根林


【关键词】安乐死
【全文】
  梁根林
  非犯罪化的背景
  非犯罪化和犯罪化分别代表了刑事立法政策两个不同的方向:扩张还是缩小刑法干预范围。对非犯罪化产生兴趣并且使之成为一项运动、成为欧美刑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二次大战以后才发生的事情,而引发这场运动的导火线则是1957年英国下议院通过的同性恋及卖淫委员会的沃尔芬登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面明确了刑法干预个人行为的范围和界限。可以说,在欧洲战后非犯罪化运动中沃尔芬登报告是一个导火线,它影响了一系列的非犯罪化运动,其中也包括美国。美国在1962年通过了模范刑法典,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影响他人的时候,任何人都有权利反对国家干预其个人事务。模范刑法典明确主张将同性恋、卖淫以及通奸非犯罪化。美国的总统执法与司法委员会在1967年发布了一个叫做自由社会中犯罪的挑战的报告,明确提出对少年犯罪审前处理、进行转处,实质都是对所谓的少年犯罪进行非犯罪化处理,不当作犯罪处理,或者不再用传统的刑事司法手段。到了1970年美国行政当局下面有一个猥亵与色情委员会,在其提交的另一份报告中,进一步建议对成年人非公然性的猥亵也不再在刑法上加以干预。同一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联邦药物滥用综合防治和管制法》,进一步放松对大麻等软性毒品使用的惩罚。在美国的影响下,德国1973年的刑法修改对于欧洲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件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欧洲委员会在1980年推出了一个指导各国刑事立法政策和刑事司法政策的非常著名的《非犯罪化报告》,对什么是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犯罪化与转处是什么关系,非犯罪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有什么样的因素推动非犯罪化,又有什么样的因素阻碍非犯罪化,以及非犯罪化以后对于以前当作犯罪处理的那些行为可以有哪些替代方式对这些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一个报告对于战后欧洲的非犯罪化有着重大影响的。正是在这个报告的影响下,欧洲很多国家在战后相继废除了同性恋、堕胎、赌博、药物滥用等等过去的刑法规定。在这个过程当中,荷兰是后来居上的,荷兰人以一些令人咋舌的前卫或者务实精神,不仅积极推动卖淫、同性恋、吸毒等这样一些行为的非犯罪化,而且率先通过立法把安乐死非犯罪化了。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