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犯罪

  从信息的角度看,防控信息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在全球社会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当今世界信息拜物教泛滥,对信息的膜拜和依赖几乎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优势国家的信息技术投资者长期进行信息欺诈的结果,因为信息拜物教泛滥的主要结果是信息技术及其商业产品不断占居世界经济的优势地位。其实,信息只是工具,并不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只是工具之工具,对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更是间接又间接。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生活所需要的信息,尽管可以丰富多彩,但其数量应该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受人的时间、精力等等条件的限制,人对信息的感受、处理、利用等都是有限的。尽管目前世界上丰富多彩的巨量信息似乎都在被人感受、处理和利用,但是,一方面,对于信息的感受、处理、利用实际上是人各一隅,具体人对于信息只是对其一部分加以感受、处理和利用,另外存在的大量信息则是对其作有意无意的屏蔽;另一方面,巨量的信息中,不少感受、处理或利用者其实只是真正利用信息者的中介者,大量的信息只是在流通的过程中被感受和处理,并没有被真正利用。还有,从目前信息工具的巨大容量和巨大传输能量来看,被信息工具处理的信息的真正数量其实又是很有限的。现在有一种以比特数来衡量信息量的方法,但这样的对于信息量的计算方法只是对于机器有效,对于真正的人类社会生活来说,是很不合适的。今天,一条同样的新闻信息被数种不同类型数百家不同归属的信息媒体加以传播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种对于同一信息的繁复传播,本质上并没有增大信息量,充其量只增大了传输量(比特数)、传播范围或接受范围。图片传输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输,提高图片的清晰度就会成倍增大比特量,而这对图片作为一种社会信息来说,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增加信息量。
  信息巨量化造成的人们对于信息的相对的大量屏蔽,使得人们很容易形成信息偏枯,而同时存在的信息拜物教泛滥又使的这些信息偏枯者盲目信赖自己难辨真伪的信息,这应该说是信息欺诈得以发展的重要土壤。另一方面,信息(传输)工具的超大容量,使得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有了巨量储存的空间,相关的犯罪也就有了发展的机会。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在遏制信息拜物教的进一步泛滥方面做点什么工作,应该是可以探讨的。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犯罪很可能会愈演愈烈,能否找到对付的良策,不容我们乐观。⑦
  
【注释】  ①安东尼·吉登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1963年在莱斯特大学授课,1970年转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任剑桥大学教授,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②理查德·隆沃思,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资深国外财经记者、杰出的专栏作家,曾到过五大洲、75个国家,访问当地政治人物、工商巨子及市井平民,对各国经济社会事务观察颇深。
③卡尔·博格斯,美国政治学、社会学的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在当代社会和政治理论、欧洲政治和民众运动领域著述颇丰。
④莱斯特·瑟罗,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授,擅长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管理学,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问题权威。
⑤阿兰·M·鲁格曼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坦普尔顿学院从事战略管理的“泰晤士·沃特研究员(Thames Water Fellow)”,身兼许多大型私人公司、国际组织、研究学会和政府机构顾问,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讲学,是哈佛大学、伦敦商学院、洛杉矶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商学院以及巴黎大学的访问学者。
⑥一例是珍奥核酸广告,宣称珍奥核酸能补充或修补人体的DNA遗传物质,欺骗缺乏相关科学知识的消费者。对此,不少媒体做过揭谎性的分析报道。另一例是脑白金广告,把卫生部认定的具有“改善睡眠,润肠通便”功能的脑白金宣传成能补充人体大脑中的“脑白金体”的神奇物质,将其功能扩张到降压、抗癌、调节内分泌、提高性快感、推迟更年期等数十种,并谎称:“美国5000万人疯狂抢购”,“价格被炒到白金的1026倍”,“克林顿、教皇保罗二世也服用脑白金”……对此,《南方周末》首先作揭露性报道,其后不少媒体作了转载、分析或讨论。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