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精神——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二)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韦伯高度赞扬新教伦理的重要性,并且把他上升到极高的道德水准上。在韦伯的笔下,那些新教徒们在宗教精神的激励下,成为圣徒般的人物,为了天堂中的永生而追求最大的获利。但是这种一种圣徒般的生活,是不可能为大多数新教徒所选择的。就一个个体的道德伦理而言,我们决不能低估其崇高性;但是在群体意义上,在普遍的意义上,“圣洁的灵魂”总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是按照一种平凡的、功利的选择,来选择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准则。  
  所以对于“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加尔文教义”这一问题的答案,必须从“人们小小的功利心理”的角度来进行探寻。 
  对于大多数的中下层资产阶级来说,一种禁欲的教义并不是他们本意上所乐于奉行的,而是他们的生活状态正好恰恰和这种教义的要求所吻合,而这种教义无意之中给他们原本不得不如此的生活赋予了一种神圣性。他们当然会欢迎这种一种教义。人们不得不劳作,提倡劳作鄙视不劳而获的教义就会受到欢迎;人们不得不节俭,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教义就会得到赞扬。虽然有点功利和自私,这却是人之常情!  
  因着加尔文的让人们从事正当的职业并且奉行俭朴的禁欲生活的教义下,新教的信奉者们可以宣称让他们一直嫉妒不已的那些封建贵族们所过的那种奢侈、放荡的生活是罪恶的。既然如此,他们就不仅与那些封建贵族们平等,甚至获得了比他们更高的地位。“对禁欲主义来说,贵族的穷奢极欲与新贵的大肆挥霍同样令人厌恶。在另一方面,它对中产阶级类型的节制有度、自我奋斗却给予了极高的道德评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五章)。 
  人们对待新教伦理上的功利性,在商人们在对“发财致富”和“禁欲”这两个实际上是新教伦理的核心问题的态度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以对教义的“有选择的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方式。  
  常常,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项高超的本领):他们会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事情上求助于不同的权威而使自己的每一种行为都获得伦理或者规则上的正当性;这也意味着对于某一个确定的权威而言,他们常常只听取他们同意的(往往是符合他们利益的)教导,而忽略他们不同意的(往往是不符合他们利益的)教导。人们对于一种意见或者一个权威的选择,总是从他们自己的需要出发,他们对和自己需要不相符合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是对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却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敏锐。这种天然的倾向也常常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熊彼特所说“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却承认并求助于同一权威,是很常见的事。”(《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这样的行为方式是人之常情,无论中国人、外国人,这种“群众的智慧”都是一样。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中人们行为表面上的矛盾下面所掩盖的内在和谐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因为所有这些多元的、看似矛盾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真实之中和谐地共存,都有一个普遍地共性——即服务于一元性的目的: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