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董华春
【全文】
回头看看中国从1979年到1999年这20年改革开放,基本上是我们自己主动的可控制的开放,必要时,我们仍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开放的过程,调整一些市场化的政策。但加入WTO则意味着按国际规则办事,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由外部和自己共同支配的行为,而不完全是本国可以控制的行为。国际资本的变化必将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挑战和改革。所以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相关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 WTO带来的挑战和变革要求
当外资企业和银行享受到“国民待遇”后,势必会进入各类金融市场,吸收储蓄存款,炒作证券和外汇等,从而有助于推进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全面发展。但与此同时,国际资本输出输入的流动性将会增大。
不容忽视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大、速度快,这种高速度运动不止体现在现代计算机和金融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把上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调来调去,更主要体现在追逐高额回报率的资本可以迅速地流向一国或同样迅速地撤离该国。另外,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场外交易和交易所交易为形式的衍生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资产的交易日益脱离真实经济基础而独立运行。这样,一国开放经济中的汇率就不仅简单地取决于真实经济中对商品、劳务需求而产生的外汇供求,也取决于诸如基金这样垄断力量的资产组合派生的外汇供求,因此,规模庞大、高速流动的国际资本成为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看,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金融活动所引发的纯金融性资金交易而导致的本外币间的转换将大大增多,市场供求中资本项目性质的外汇比重将增加,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将逐渐由现在的经常项目收支为主转变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综合收支状况,人民币汇率基础的内涵有了实质性的扩展。
在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1年至1984 年,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到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第三阶段是1994年到现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资本项目保持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银行结售汇是银行间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基础,市场供求的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是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器。那么,这种改革的效果如何呢?